南方有“+音”,与您准时相约。
毕业季到了,许多年轻人面临新的选择和环境,多了不少焦虑。
有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描述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,考研压力大,毕业照也不想拍了。
他们面临一个共同的迷茫:未来到底想干什么,不知道。
从心理学的视角看,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,很可能缺乏往前走的“内驱力”。
今天想和你一起聊聊,如果发现干什么都兴趣缺缺,我们能为自己做些什么?
01
内驱力消失
奖励可能是种慢性伤害
内驱力,指的是我们出于兴趣、好奇或内在价值感来自发投入一件事。不是为了考试成绩、绩效考核或谁的肯定,而是因为真的“感兴趣”。
内驱力消失已久,罪魁祸首可能是,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斥着“外部奖励”的环境。
心理学家Lepper曾做过一个实验,找到一批喜欢用彩笔画画的小朋友,分成三组:
第一组提前被告知:只要画得好,就能拿到一张“优秀画手”奖状;
第二组没被提前告知,但画完之后意外获得奖状;
第三组既没有奖状,也没有奖励。
几天后,研究者观察这些孩子在自由时间是否还会画画。
结果显示,得到“预期奖励”之后,孩子们反而不那么愿意动笔了。
他们好像突然对画画没那么感兴趣——因为画画不再是单纯的快乐,而是达成目标的手段。
这种激励逻辑,其实从小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。
有的奖励并不能增强胜任感,激发内驱力,而是强调服从和交换,例如“考满分就给你买手机”“你再不上榜就取消你打游戏的资格”。
说到底,不是奖励不好,而是奖励太常服务于控制。
我们从来没学过怎样拥抱自我,总是在取悦权威,后者带给我们安全感。
02
重启内驱力第一步:
学会表扬自己
好消息是,找回内驱力并非那么难。
上世纪70年代,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,他们认为,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:胜任感、自主感和归属感。
如何使我们对某件事情真正感兴趣并产生热情?
首先,我们该重新找回内在的声音。
我的一个朋友,她告诉我自己每天都在写“正能量小作文”。
她在日记里写每天做成的事,比如今天早起没迟到、终于把工作邮件回了、午饭没有点外卖、晚上坚持去健身房了。
每次写完这些小事,就好像把自己从“全盘否定”的情绪里拽回来。那种感觉就像是对自己说:“其实我很行”。
我们的大脑很善于辨别外部的奖励与内在的声音。
所以,最有效的做法不是等别人鼓励我们,而是建立自己的奖励系统。
当人们根据自身兴趣与价值行事时,才会产生更持久的动力和更强的满足感。
其次,建造自己的“支持性环境”。
我们需要真实、平等、支持性的关系,才更有勇气去探索、从失败中恢复。
在《内在动机与自我决定行为》中,研究者Deci和Ryan提出一个问题:为什么有些人在关系贫瘠、资源匮乏的环境中,依然发展出很强的内在动机?
研究者发现,虽然这些个体可能在某些心理或生理特质上高于平均水平,使其更具备自主成长的潜能,但身边的环境也深深影响了他们:
在成长早期,他们可能遇到关键人物的支持,比如父母、老师等鼓励和帮助;
反过来,他们的表现影响了生活中冷漠和控制欲强的人,使之少一点冷漠、少一点控制;
最后,他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理预期,将压抑环境重新理解为部分支持性的存在。
因此,在鞭策自己更自律、更努力之前,我们最好问问:“我是否处在一个允许我表达、让我有选择的环境里?”。
如果没有,尝试去创造它。
03
从兴奋到兴趣
需要持续的“练习”
最后,我们还得聊聊一个话题:不想做事,到底因为虚无还是没行动力?
有人说,作为吉他爱好者,断断续续学了五年吉他,花了三万块,却还是只会弹一首歌;买了一款语言学习软件的会员,一个月以后就没再打开App。
如果没有持续、刻意的练习,内驱力很容易就消失了。
换言之,内驱力的养成需要耐心和时间。
正如人类学家项飙在采访中所讲:“兴奋和兴趣是如何形成的?一般情况下,当你尝试了一件新鲜的事情后,会有初始的兴奋,然后继续去做,发现更大的兴奋。这种兴奋会逐渐转化为一种执着性的着迷。”
着迷带来苦恼,因为你会发现,过程中的问题无法一下子就解决。
这种苦恼又会进一步推动你持续投入,变成一种执着。
这个过程需要时间,需要依靠内驱力滚动、积累,进而形成一种真正稳定的兴趣和热情。
很多人一离开校门就不再学习,因为受外界强迫的学生生涯中不乏糟糕的回忆。他们长期被老师和教科书操纵,毕业那天,他们才感受到自由。
理想状态下,这也是自发学习的开始。
此时,学习不再为了分数、文凭或找份好工作,而是进一步了解社会,从个人经验里发掘意义,建构价值观。
愿我们都能重新出发,从中找到深邃的乐趣,活出尽兴的人生。
今天的“+音”到此结束,感谢聆听。
来源 | 简单心理(jdxl2000)
作者 | Bridge
主播 | 草莓蘑菇酱
录制 | 甘展平
美港通证券-美港通证券官网-配资炒股平台皆-炒股配资合法吗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